![]() |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任职 : 工程抗震研究所所长
性别:男
毕业院校: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博士
所在单位:水利工程学院
学科:水工结构工程. 结构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办公地点: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4号实验楼402室
联系方式:jianboli@dlut.edu.cn
电子邮箱:jianboli@dlut.edu.cn
其他联系方式Other Contact Information
电子邮箱 : jianboli@dlut.edu.cn
个人简介Personal Profile
李建波 1977年12月生, 河北邢台人,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工程抗震研究所所长, 大连市高端人才。2004年前往香港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09年国家公派赴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1年,2019年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公派访问1年。目前,主要从事水工与核电大型工程结构的抗震分析与安全评价相关领域研究工作,尤其在强震条件下结构-地基相互作用系统的多场耦合与超载能力分析,动力相互作用,混凝土结构破坏分析,动力数值仿真,软件研发等领域研究成果丰富,工程实践及综合研发经验丰富。任第十届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核工业勘察设计协会核设施厂址安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核设施建构筑物安全专委会理事, 未来核安全协会理事,核工业结构专委会委员, 近岸与离岸工程灾害环境防护专委会委员, RCC-CW中国用户组专家成员, ASCE会员,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等, 期刊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Resilience青年编委。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教育部基金项目1项,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项目4项,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主持核电、水电大型企业委托科研论证或软件开发项目30余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中德基金1项,面上基金多项等。承担了龙开口、金安桥、大岗山、龙盘、丰满、QBT等水电工程,辽宁红沿河、广东阳江、台山、广西防城港、海兴、陆丰、石岛湾、CPR1000、华龙1号、高温气冷堆、铅基反应堆、及境外英国、立陶宛、EDF Benchmark等核电工程核岛区的抗震安全评价工作,见科研项目列表。参编国家标准《核电厂抗震设计标准》(GB50267-2019)与《核电厂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GB/T51390-2019),电力口及水利口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2008,2007),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水电及核电抗震相关行业奖等多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著作3部,授权发明专利20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1项。
报考2023年9月入学的防灾减灾专业、水工结构专业的学硕或专硕统考生,在获知总成绩后, 欢迎联系,积极交流沟通。jianboli@dlut.edu.cn 或 lijianbo99@vip.163.com
>> 研究方向
[1] 复杂场地条件下的水利工程及核电站大型结构抗震安全评价技术与数值仿真;
[2] 结构、流体与复杂地基多场耦合动力相互作用数值模型与模型试验;
[3] 智能算法,高性能数值仿真与自动分析技术;
[4] 重大工程设施超设计基准极限承载与裕度风险分析;
[5] 精细化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抗震分析工程软件研发。
关联的招生专业方向
工程结构灾变机理与安全评价
土木、海洋以及核电等重大工程问题
地下及核电等重大工程防灾理论与减灾技术
水工结构数值分析、模型实验与安全评价
>> 招生方向 (学术型与专业型均适用)
[1]水工结构工程(硕、博)
[2]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硕)
[3]结构工程(博) 可由防灾、水工硕士入学,通过硕博连读转结构工程博士专业; 也可直接报考该专业博士研究生或直博生。
>> 个人经历
2018/12-至今,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 水工结构工程、结构工程 两个专业
2014/10-至今, 大连理工大学, 工程抗震研究所 所长
2010/12-至今,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工程抗震研究所,副教授
2005/7-2010/12,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抗震研究所,讲师
2018/11-2019.11,澳大利亚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UNSW),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合作教授: Prof. Chongmin Song
2009/2-2010/2,美国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ST),土木工程系,博士后访问学者 合作教授: Prof. Genda Chen
2004/6-2004/9,香港大学(HKU),土木工程系,研究助理 合作教授: Prof. Jun Yang
2001/9-2005/5,大连理工大学,水工结构工程,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
1999/9-2001/7,大连理工大学,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硕士研究生
1995/9-1999/7,大连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本科
>> 教学与讲授课程
1) 讲授研究生课程《大型结构分析CAE软件应用》,原名《工程结构抗震数值分析与软件应用》,提升同学在结构整体抗震数值分析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系列软件应用能力;
2) 讲授研究生课程《核电工程抗震》,以长期以来的核电工程抗震课题研究为基础,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领域;
3) 讲授本科课程《ANSYS力学分析与工程应用》;
4) 讲授抗震创新实验班的本科生课程《工程抗震实践概论》;
5) 讲授过本科课程《建筑结构抗震(港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
6) 结合工程抗震的科研和企业课题项目,积极参与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
>> 出版书籍
[1] 朱朝磊, 林皋, 李建波,《基于比例边界有限元方法的混凝土结构静动态断裂模拟》,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0.6
[2] 闫东明,李建波,肖诗云,《混凝土材料动力性能及其工程应用》,科学出版社,2016.7.
[3] 张运良,李建波,《水工建筑物抗震计算基础》,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7.
>> 期刊论文
见 科学研究 - 论文成果 清单
>> 专利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见 科学研究 - 专利 清单
>> 出席的主要国际学术会议 (暂列2019年前)
2019年
[1] 国际会议,2019年11月,北京,RCC-CW-2019国际会议,作专题报告;
[2] 国际会议, 2019年11月,宁波大学,第三届SBFEM研讨会,作邀请报告.
2018年
[1] 国际会议,2018年11月,大连,第六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作专题报告;
2017年
[1] 国际会议,2017年5月,苏州,RCC-CW-2017国际会议,作专题报告;
[2] 国际会议, 2017年10月,深圳中广核,重大电力工程抗震安全高端论坛 分组主席,并作大会报告"Research & Development of the Time-domain Large-scale SSI Analysis Software for the Complex and Refined FE Model of Nuclear Plants at the Soft Soil Site".
2016年
[1] 第15届土木与环境工程国际会议(ICCEE-2016),日本广岛大学,2016年10月. 获Outstanding Scientist Award;
[2] 首届恢先地震工程讲座,暨第二届恢先国际地震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北京工业大学, 2016年8月. 邀请报告.
2015年
[1] 国际会议,2015年11月,台湾桃园,十四届土木与环境工程国际会议,小组主席.
[2] 国际会议,2015年10月,台北,第四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小组主席.
[3] 国际会议,2015年6月,Kona,Hawaii,USA,第26届国际海洋和基地工程师协会年会(ISOPE-2015).
2013年
[1] 国际会议,2013年7月,安克雷奇,美国,第23届国际海洋和基地工程师协会年会(ISOPE-2013).
2012年
[1] 国际会议,2012年10月,上海,2012年振动结构工程测量国际会议.
[2] 国际会议,2012年9月,里斯本,第十五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
2009年
[1] 国际会议, 2009年7月, 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第十届美国计算力学会议.
2008年
[1] 国际会议, 2008年10月, 中国北京, 第十四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
>> 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见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清单
以"起伏场址核岛筏基相互作用系统建模与局部提离非线性地震效应研究(52178460)","复杂工程力学高性能应用软件系统研制(2016YFB0201000)","地震作用下核电厂工程结构的功能失效机理及抗震安全评价(51138001)","坝堤溃决风险分析理论与评估方法","工程场地和结构参数的不确定分析与试验"为代表的重大专项子题、重点基金与面上基金课题等;
以"高水压条件下混凝土坝坝踵区开裂性态数值跟踪与抗震评价"为代表的省部级科研课题;
以土-结构相互作用中德合作基金、法国电力集团EDF合作课题、英国路虎集团PHD科研课题为代表的国际合作课题;
以红沿河、阳江、台山、防城港、CPR1000、河北海兴等核电厂核岛结构抗震为代表的核电领域企业合作课题;
以龙盘、龙开口、喀拉塑克、大岗山、丰满等代表的大坝抗震领域企业合作课题;
以"复杂层状地基对大型水坝及地下洞室地震响应特性影响研究","某厂房场地设备基础隔振方案设计与分析","大坝坝面防渗技术"等为代表的其他抗震领域研究课题.
此外,在软件开发领域,承担有"基于材料力学的重力坝抗震分析软件研发","复杂性态楼层谱人工拟合软件","基于透射边界模型的核电结构地震响应分析软件研发","非岩基厂址核岛厂房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飞机撞击数值分析与模拟系统软件研发","液晃及流固耦合抗震分析与软件开发","核电工程先进抗震分析与设计方法软件平台" 等多个企业合作项目.
核电、水电是实现30,60碳中和清洁能源计划的重要支柱。保障核电、水电工程结构的安全,是持之以恒的事业。适应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全这一概念日益要求'透明化',新的待解问题也不断提出,亟待解决。
近两年来, 聚焦于低复杂度的高精度的大规模相互作用系统分析、应用及工业软件研发,稳定性好,对厂房有限元模型无限制,并积极向自动化分析、远程化维护方向发展.
>> 指导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暂列2018年前)
[1]王大智.交互式重力坝课程设计软件的研究与开发.
[2]孙文声.隔震沟设计及隔震效果的数值分析.
[3]朱作.核电站抗震简化计算平台的开发
[4]贾翔夫.结构预留缝多向变形的动态监测.
[5]孙广宇.地震波与软件开发的人工拟合(国家级).
[6]蔡晗.折坡式重力坝建基面抗滑分析与数值模拟.
[7]陈禹廷.材料参数变异性对结构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8]陈博技.动态方程显式积分数值解的加速度虚假高频现象与解决.
[9]吕明璐. 高精度的地震波多阻尼人工拟合,完成于2017年12月.
[10]曾 港. 列车动态行驶条件下的铁轨间距的实时监测装置与概念设计,完成于2017年12月.
[11]王锦梁. 坝用防渗聚脲层可调节耐水压试验装置设计开发,完成于2018年12月.
[12]季 雨. 汶川地震波的同族人工地震波的高效生成,完成于2018年12月.
[13]刘苏日. 一种实用的岸坡段重力坝折坡建基面的三维抗震稳定刚体平衡分析方法,完成于2018年12月.
>> 荣誉和奖励
见 获奖信息 清单
ICCEE-2016 Outstanding Scientist Award,日本广岛大学ICCEE-2016 国际会议;
主要奖项如下
2021年广东省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代核电站结构安全评价及防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020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动态荷载作用下核电厂结构的破坏机理及工程措施"
2019年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安全壳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2018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提高第三代核电结构抗震安全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2018年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核电厂地震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2015年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二等奖 "复杂地基地震安全分析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2013年水电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混凝土坝抗震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J-222-2-08) "核电厂地基及防护构筑物的抗震安全评价及其工程实践"
2009年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复杂不均匀地基核电厂的抗震适应性分析"
200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8-150) "核电站海域工程堤防构筑物抗震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200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7-162) "高拱坝材料动态特性和地震破坏机理研究及其在大坝抗震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2005年辽宁省优秀毕业生
>> 学术兼职
任第十届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核工业勘察设计协会核设施厂址安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担任中国核学会核安全分会核设施建构筑物安全专业委员会理事委员,担任国际规范《法国压水堆核电厂核岛土木工程设计、建造和实验技术标准》(RCC-CW)中国专业组专家成员, 中国地震学会近岸与离岸工程灾害环境防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担任中国核工业勘察设计协会核工业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
担任ICCEE(由中、日、韩及台湾地区主要大学建工专业,组建的学术及研究生培养的高校紧密交流组织)的 Steering Committee成员
国际SCI期刊《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Engineering Structures》,《Nonlinear Dynamics》,国内SCI期刊《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等论文评审专家。
国内学术期刊《振动与冲击》,《力学学报》,《地震工程学报》,《建筑结构》,《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等论文评审专家,
国际ASCE Member,国际海洋和极地工程ISOPE协会会员、中国地震学会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
>> 欢迎报考硕博研究生联系 投送简历,第一时间回复 李建波 Email: jianboli@dlut.edu.cn 或 lijianbo99@vip.163.com
团队关系融洽,师生共同在完成科研任务中成长,以切实解决与时代匹配的工程背景课题为突破点。密切师生交流,同学在熟悉课题组自主软件的学习及工程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本领域基本概念与技术,将实践与理论关联,在服务于重大工程需求及科研任务中,自然而然引出合理可操作的创新工作,出扎实成果。
近年每年均有2-3项新增科研任务。
所指导的学生多人获国家奖学金、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辽宁省优秀毕业生等。
联系的待考或待保送同学,均安排相近学校的在读研究生,以便从学生层次更进一步了解课题组状况。
报考2023年9月入学的防灾减灾专业、水工结构专业的学硕或专硕统考生,在获知总成绩后, 欢迎联系,积极交流沟通。
团队成员Research Group
林皋院士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