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艳军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性别:女
毕业院校: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博士
所在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科: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科学与工程
办公地点: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06
联系方式:0411-87406509
电子邮箱:daiyj@dlut.edu.cn
扫描关注
网络化社会“缺场交往”性质透视 ——兼论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点击次数: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发表时间:2017-05-15
发表刊物:中国领导科学
期号:05
页面范围:37-40
ISSN号:2095-7270
关键字:网络化社会;缺场交往;交往理论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交往与生产是人类活动的两种基本实践形式,交往实践的常态形式是"在场交往","缺场交往"是特例性实践选择。随着交往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化信息革命深入,使交往形态发生了社会结构性的转变,网络化社会"缺场交往"成为常态;"缺场交往"具有"非场所"、"脱域化"与"流动空间"的属性,网络化社会"缺场交往"阐释交往的物质生产基础网络化转型,主体间性关系拓展,精神交往形态与信息符号中介的场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