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  登录  English 
黄明亮
点赞: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性别: 男

毕业院校: 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 博士

所在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科: 材料学. 功能材料化学与化工. 化学工程

办公地点: 材料楼330办公室

联系方式: 0411-84706595

电子邮箱: huang@dlut.edu.cn

手机版

访问量:

开通时间: ..

最后更新时间: ..

当前位置: 黄明亮 >> 科学研究 >> 论文成果
Cu/Sn-52In/Cu微焊点液-固电迁移行为研究

点击次数:

论文类型: 期刊论文

发表时间: 2017-05-11

发表刊物: 金属学报

收录刊物: SCIE、EI、CSCD

卷号: 53

期号: 05

页面范围: 592-600

ISSN号: 0412-1961

关键字: 电迁移;Sn-52In微焊点;有效电荷数;界面反应;金属间化合物

摘要: 采用同步辐射实时成像技术对比研究了Cu/Sn-52In/Cu微焊点在120和180℃,2.0×10~4A/cm~2条件下液-固电迁移过程中In、Sn和Cu原子的扩散迁移行为及其对界面反应的影响。由于没有背应力,液-固电迁移条件下Sn-52In焊点中In原子的有效电荷数Z*为负值是其定向扩散迁移至阳极的物理本质,这与Sn-52In焊点固-固电迁移条件下背应力驱使In原子迁移至阴极的机理不同。基于液态金属焓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修正了计算液态金属Z*的理论模型,计算获得In原子在120和180℃下的Z*分别为-2.30和-1.14,为电迁移方向提供了判断依据。液-固电迁移过程中In和Cu原子同时由阴极扩散至阳极并参与界面反应使得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s,IMC)生长表现为"极性效应",即阳极界面IMC持续生长变厚,并且厚于阴极界面IMC,温度越高,界面IMC的"极性效应"越显著。液-固电迁移过程中阴极Cu基体的溶解与时间呈抛物线关系,温度越高,阴极Cu的溶解速率越快。

辽ICP备05001357号 地址:中国·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邮编:116024
版权所有: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