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栏目

    杨赫

    •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 性别:男
    • 毕业院校:大连理工大学
    • 学位:博士
    • 所在单位:化工学院
    • 学科:化学工艺. 热能工程
    • 办公地点:化工实验楼C431
    • 电子邮箱:yanghe@dlut.edu.cn
    访问量:

    开通时间:..

    最后更新时间:..

    现实、生活、责任—写给我的研究生和即将读研的本科生

      
    发布时间:2021-05-21   点击次数:

    现实、生活、责任—写给我的研究生和即将读研的本科生

     

    最近一年上班路上总能看见一个家长,在没有自行车道的马路上,用自行车驮着一个看上去初中模样的小孩上学,每次开车到旁边,我都主动减速避让,并且十分期待能看到这个孩子以后的发展。我一直以为那女孩是个小学生,在庙岭或陵水小学上学,直到最近,晚上快九点,在回家的路上我再次遇到他们,我才确定这起码是个初三、需要上晚自习的学生,应该是学校比较远,而且早高峰时,孩子挤不上公交,至于出租车,恐怕能不能打到是个太大的不确定因素。每次相遇,我都不禁想起小学时,由于路远,母亲用自行车驮着我上学的情景。其实这个情景,在80后、90后的记忆中,应该都很清晰,由于汽车还未普及、公交系统还不健全,我想我们小学时代都有被家长用自行车驮着或者离家近被领着上学的经历。

    那么,我们想过没有,我们的家长,以及现在的家长,为什么,不管风吹雨阻,驮着也要送孩子上学?也许很多人会说,为了孩子有书读,为了孩子有出息、挣钱多。可现在以我们研究生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观点,读书多真的能挣钱多吗?以当今社会舆论看,恐怕答案不是肯定的。那为了什么?为了健身?为了有生活?还是为了什么利益?我认为,是因为不甘于现实,不信我们的下一代也只能“骑自行车”。把所有的家长放在一起,是连续几代人,不相信我们会永远贫穷落后下去的邪,而相信通过努力可以让下一代拥有更好的前途,是一个民族坚信奋斗能让国家变得更好的坚韧不拔。今天国家和生活的改变,就是我们这种每个人都没有感觉到,但确实存在的民族性格和社会责任感孕育出来的。

    很早之前,就听人说,现在的学生、90后是有生活的一代,和以前不一样。的确,每个人都应该是有生活的。但是在强调生活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责任,承载着我们、带来现在生活的责任,使生活变得更好的责任,以及让后人、像我们这些当年都被自行车驮过的一代记住骑车人一样,记住我们的责任。

    研究生期间,主要是能力的培养,而能力培养就必须经历比较困难的阶段,我们研究的问题必须不容易,必须不能混日子,要不然就没有能力的提升,只有解决过足够难、足够复杂的问题,脑子里的神经网络才能被激活,才能在解决其他问题时有反射信号!而且在心理上,只有挑战过极限,才有可能在极限再次来临时,敢于和未来的领导说“我行!”而这极限是什么、这个难度不是导师设定的,导师设定的是题目,交代的是基本科研任务,任务完成度的极限在哪里,到底要有多难,要看自己有多难为自己!实验室11点关门,研究生有11点走的,有10点走的,有9点走的,也有5点走的,越早走越有生活,越早走越不难为自己,可是大家记住,越难为自己你的研越没白考,越难为自己,你以后才有更难为自己的机会!这和研究内容本身无关,是你自己在编织一张未来解决问题的神经网络,一个你现在看不见,也永远看不见,但会伴你一生的人脑智能程序,刻在你大脑皮层里的代码,你刻的越狠,它刻的越深!

    前些天提到碳中和,很多人说错误的以为煤没有什么可做的了。先不提这个前景尚无定论,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另外煤作为复杂有机物的混合物,其物理化学本质和利用技术的深入探索,实质上是可以迁移到很多地方的,对于研究煤的人来讲,我们感到的不应是危机感,我们能从事如此复杂,够难度的工作,我们转做其他研究也不会有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感到紧迫感,甚至是愧疚感。我们可能将是最后一个大幅削减煤炭利用的大国,我们之后恐怕,煤确实可能再无得到深入研究关注的机会。如果煤退出历史的速度慢一些,多给我们些时间,我们还能搞清楚煤是什么,怎么最合理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如果退出的过快,也许人类再也没有机会弄清楚了。也许等到我们移民火星,也发现了黑色的石头,或者我们智人种在蓝星消失后,别的物种发现了地下黑色石头时,都得不到明确的这是什么,如何完全清洁高效利用的“史前文献”的记录,到时我们100多年持续的研究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没留下半点作用。也许这太遥远,可等到2060年,今年入学的研究生62岁,当孙辈拿着历史课本问,“爷爷,这里说的煤,你研究生时做过,这是什么,分子式怎么写,曾经你做出了什么”,做过煤的研究生们,你们怎么回答?做了实验、写了论文、你毕业了,可当人拿着你的论文,扫了一眼,觉得和别人写的差不多,没有任何新意,评价一句,“又是一篇浪费时间的”,就像你们评价大量的这种凑数的文章一样,想到这个情景,你们作何感想。如果真有“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没留下半点作用”的那一天,我们所有这些人都是历史的罪人,因为是我们手里的工作没有带来改变!

    想想现实、生活与责任,想想我们曾经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