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赫
开通时间:..
最后更新时间:..
学贯宏、微观,解决看不见的问题
——我为什么选择化学工艺
今天下午迎接一位老同学返校,去我的母院能动学院坐了会儿,无法回避的再次自嘲“当年母院不要我”(其实也不是不要,是能动学院留本校毕业生名额比例十年前刚好达到上限,刚好到我,留不下)。晚上送毕业生,坐在胡浩权教授旁边,想想也是十年前,我第一次给胡老师发邮件,申请来煤化工……第二年五月入职,我问胡老师入职信息表中专业怎么写,胡老师告诉我,“化学工艺”。
过去的九年多,我过的并不是十分顺利,遇到过很多挫折,有过很多离开的机会和彷徨(具体可以看我教师主页另一篇帖子《青年教师的迷茫与成长——2024年学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培训会上的发言稿》),但是最后还是留了下来,除了为了证明胡老师留我没留错,以及我一直不服气的心理外,更多的其实是我逐渐喜欢上了这个曾经陌生的专业,化学工艺。
从“机材能”到“化环生”,加上辅修过的经管、干过的软件开发,化学工艺是我唯一觉得,能够兼顾微观与宏观理论,赋予从业者解决未来不可预期问题能力的专业。
化学工艺追求的是化学反应控制的物料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设计与运行最优化。它的核心目的是工业过程全局性优化,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实现关键微观化学反应的调控。这两点刻入骨髓的使命,使得这个专业往往不能止步于很多“锦上添花”的工作,而是天然地驱动着这个专业不断去打通工业过程的“任督二脉”。这种特点要求它的培养和课程体系既要使得学生具备宏观系统论的思考方式,又要掌握分子结构、自由基反应、催化构效关系等微观过程解析方法,还要具备在宏观与微观间思维切换与联系的能力。这种特点使得化学工艺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一级专业名称中占据了半壁之地,作为化工学科核心“老专业”,业内对化学工艺的本科、研究生培养体系是熟悉与认可的,这与很多新兴专业,名字听起来似乎什么都能干,仔细想想好像又说不出来它是干啥的,是有明显区别的。我老师的老师,大连理工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创立者,大工电厂热力系统优化领域专家崔峨教授,曾经反复教导我老师那一辈人, 不要“锦上添花”,要“雪中送炭”,我老师把这句话教给了我,于是在历次彷徨中,我最终还是选择在化学工艺继续“雪中送炭”。
来到化学工艺后,我很喜欢去听专业课,必修课化学工艺学我跟着听了至少三遍,专业四门选修课助课助过两门、主讲一门。听课除了为了增加专业知识外,更主要的是每次听总能形成一些新的想法。经典的物料与能量转化组合,自由基反应传递,材料合成工序,变化一点,就会带来很大的不同。相信大家都有过在一门课上学的理论,稍加变化,发现其它课上或者生活中都可以适用经历。化学工艺的专业课,由于其追求调控关键反应过程,实现全局性优化的特点,课程联系宏观与微观体系,思维跳跃,有很多触类旁通的启发。而这些启发和跳跃式的知识体系和思考方式对毕业生未来的发展是重要的。在和很多同学以及家长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人总是有一种抱着去学一门技术的想法去选本科专业,但是,我的回答是,我们不是专科生!学一门技术是技校和专科水平教育要考虑的事情,而我们是985高校,我们是这个国家最优秀人才培养体系的一环。我们的学生是要去解决目前还看不到的问题的人,也就是我们的毕业生要掌握的技术,现在还没开发出来,是等着我们去开发的技术。我们需要的是足够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足够活跃的想象力,而这些需要在贯穿宏观和微观的专业里,在具有启发性的课程体系中,去学习,去锻炼。
下面我说的直接一点,现在很多所谓的热门专业,比如人工智能(我个人做煤转化计算模型研究,算是人工智能在煤炭领域应用的基础,我也参与过大型软件开发,我觉得我有资格说下边的话),很火,可你们谁能说清楚它到底是做什么的?学它真能做所有的事?本质上它的核心是数学算法,那么如果很多人真的对他感兴趣,应该去学数学,这也是我推荐的,数学是第一科学,数学确实支撑着所有学科的发展,但是好像数学学科并没有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火起来,起码专业分流过程没看出来…很多人会说,你理解的有问题,人工智能代码都是现成的、开源的,我们只需要学会用就行,不需要数学?那么那些代码用在什么地方呢?代码既然都是别人编好的,那么我们是应该去学写这个代码的专业,还是去学它的应用场景那个专业?这种被错位热爱的学科有很多,非理性的、一窝蜂的堆满了准备去赚大钱的人。你们真的相信它们会永远火下去?还是觉得这个美丽的泡沫不会在你们毕业前破灭,也许你们毕业时它确实不会破,可你们毕业十年后呢,你们退休的时候呢?希望你们想一想。专业的选择是需要理性的,我们有诚意的招生政策是建立在同学们在大一结束时有理性的选择能力基础上的,而不是从众的、盲目的,各学科教育资源、社会就业的消纳能力是不随着我们盲目的主观臆想而改变的,学校富有诚意的招生政策也只能在学校内有效。
很多人,很多要毕业和刚毕业的人经常说,去了工厂和设计院,上班的第一天就看到退休的那一天,人生似乎没有意义。我说,那是因为这些人在职业生涯的起点上,25岁左右你们看到退休那一天,你们觉得是不幸福的,但是作为曾经的36岁才评上副教授,差点被学校“非升即走”考核淘汰的人,我告诉你们,相信我,当你35岁时你能看到你退休的那一天的样子,你是幸福的,看不到才是不幸福的。传统工科专业,有稳定的职业生涯晋升机制,只要我们好好干,在整个职业生涯周期,我们的职业能力提升,收入水平提高,是有稳定预期的。这是300年工业社会发展形成的机制,相比一些可能都没学过理工科的网红吹出来的脆弱泡沫,这个机制是稳健的!
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外来户”,作为来到化工后大多数时间并不顺利,或者说化工对我并不好,差点“非升即走”的人,我相信我有资格公允的评价我们的专业。作为一个“外来户”,在学科交叉中,在纵贯宏观和微观的知识体系重塑过程中,我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跃迁式发展,去年获评了国家优青项目,作为在这个体系中成长的人,我向大家推荐学贯宏、微观的化学工艺,我们一起解决未来的、目前还看不见的问题!
愿化学工艺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大连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