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胡徐趣,博士,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生物力学和医疗器械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归国工作之前,先后担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研究员、比利时欧洲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终身职位高级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微流动理论和微流控技术研究,掌握微芯片、微流控和生物技术多学科交叉的生物芯片原理和先进设计方法,在处于国际引领地位的生物芯片研发基地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曾获法国政府“优秀青年引才基金”(STaRS Projects)资助、法国教育部副教授及讲师资格认证。主持和参与法国政府“优秀青年引才基金”项目、欧盟科研基金会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内外基础科研项目8项,代表性成果发表在J. Fluid Mech.、Phys. Rev. E、J. Fluids Struct.等行业认可的高水平学术期刊。
代表性学术贡献如下:(1)在细胞悬浮液流动机理领域取得研究突破:针对细胞悬浮液流动机理不明晰的问题,首次揭示了细胞(微囊体)耦合流动机理,突破了耦合流动现象只存于细菌悬浮液的传统认识;揭示了交互作用导致的薄膜损伤机理,率先解释了细胞的“无预期破损”谜题。研究成果发表于J. Fluid Mech.、J. Fluids Struct.等高水平期刊,获得英国牛津大学、德国莱布尼茨研究所、日本东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知名机构研究同行的正面引用。(2)建立了生物微囊体薄膜力学特性的高效反演分析方法:提出了强边界约束微囊体流动的三维建模方法,率先解决了微尺度大变形流固耦合建模的稳定性问题,已成为该领域的主要参考模型,论文单篇引用大于100次;针对生物柔性颗粒力学特性的微尺度分析问题,发展出微囊体力学特性的高效反演分析方法,突破了传统方法高度依赖设备精度的技术瓶颈。以上成果被Annu. Rev. Fluid Mech.综述大篇幅正面报道。(3)发展了微尺度多场耦合系统的控制策略和性能优化方法:针对微尺度多场耦合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构建了复杂微器件中多参数相关的多场耦合数值模型,结合实验技术发展了面向运行稳定性的流场优化方法和运行控制技术,利用流道设计、运行策略等多层次优化方法,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研究中提升稳定性40%、提高换能效率18%。
目前课题组经费充足,设备齐全,具有广阔的国际合作网络,以学生的发展为重,注重科研兴趣和实际相结合,欢迎力学、生物医学工程、微流控等专业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加盟。
教育经历
[1] 2009.9-2013.3
法国索邦大学-贡比涅技术大学 | 3B(生物材料、生物工程、生物力学) | 博士
[2] 2002.9-2006.7
复旦大学 | 理论与应用力学 | 学士
工作经历
[1] 2024.1-至今
大连理工大学
|
教授
[2] 2022.12-2023.11
比利时欧洲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
|
高级研究员(终身职位)
[3] 2021.6-2022.10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
|
研究员
[4] 2017.1-2022.11
湖南大学
|
副教授
[5] 2013.6-2017.1
湖南大学
|
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