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手机二维码

欢迎您的访问
您是第 位访客

开通时间:..

最后更新时间:..

  • 齐莉萍 ( 副教授 )

    的个人主页 http://faculty.dlut.edu.cn/lipingqi/zh_CN/index.htm

  •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招生信息
点击次数:
招生年份:2022
招生类型:硕士研究生招生
招生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招生专业:电子信息
招生专业备注:本单位内按当前专业划线。(主校区)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085400电子信息专业区分全日制、非全日制,按各研究方向分别排序录取
招生专业简介:各学科优势及专业介绍如下:
1.控制工程与智能系统(全日制)、控制工程(非全日制)方向
该专业为辽宁省重点学科,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业装备节能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辽宁省“工业装备先进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业装备监测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复杂工业过程的集成优化与控制,先进控制技术,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计算机集成自动化系统,工业过程仿真及优化控制,复杂工业过程的智能检测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装置,嵌入式控制技术及装置,智能仪表,流程工业MES,生产计划与决策支持系统,数据融合与知识挖掘,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智能机器人,无人系统及多智能体系统等。
该学科学术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其研究方向覆盖了学科前沿、高技术和国民经济三个层次。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和企业自动化工程及开发项目多项。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励20余项,出版教材及学术专著10余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2.智能信息处理与通信系统(全日制)、电子与通信工程(非全日制)方向
该学科专业是当今信息学科中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应用十分广泛,涉及信息的采集、传输与处理的各个环节,在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及社会活动方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0多项,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00多项,在IEEE 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获批发明专利40多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多次获国家部委、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等科技奖励,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若干项。该学科点拥有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通信系统”实验室和“现代电路系统”实验室,并拥有省级重点“信息技术实验中心”,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和优良的条件。目前,学科点正在从事智能信息处理、现代信号处理、智能通信技术、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电路与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本专业旨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强实践,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良好的外语水平和优良的综合素质,掌握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可以面对电子、信息、通信以及互联网等行业的宽口径就业市场。
3.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全日制)、数据工程与智能计算(非全日制)方向
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建于1974年,并于1981年发展成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2009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是大连理工大学“985”、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根据美国 ESI 2017年5月统计数据,本学科自2009年至今,连续 8年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
    计算机学院由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物联网技术研究所、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组成,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兼)1人,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教授16人,副教授20人。学院主要的学科特色与方向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信息检索与自然语言处理、网络与云计算等,承担了国家杰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个重大项目。
    近五年本学科在各种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500 余篇,引用次数达 5000 次以上。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2013)、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2009)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2006)、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 项(2010)、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2012)等多项奖励。
   本学科与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高校有密切合作关系,开展科研合作和联合培养研究生。
4.智能电气(全日制)、智能电气工程(非全日制)方向
电气工程学科主要研究:电能生产、传输及其使用全过程中,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安全可靠经济的运行与自动控制、市场化运营;各类电气设备、电力开关的设计制造、智能运行、保护及控制;以及电力电子与人工智能应用等相关方面的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步与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相结合,形成新型的电工技术与范畴,与电子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动力工程、航天工程等领域均有紧密的联系。
    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的专家,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辽宁省重点学科(电机与电器)。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军队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众多项目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本学科特色和优势主要有:
(1)能源互联网中重大装备的智能化研究。
(2)资源环境领域的电工新技术。
(3)面向电力电子装备的绿色电能变换与高可靠控制研究。
(4)清洁能源并网与运行控制研究。
    学科重视国际化办学和学术交流,每年派出多名学生在国外进行联合培养、短期学术交流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连续多年就业率百分之百。
5.医学信息与技术(全日制)方向
本专业将电子信息、微电子、生物化学和计算力学等技术用于解决人类健康领域的难题,毕业生可以面对医疗、电子、信息等行业在内的宽口径就业市场,广受社会欢迎。本学科与多所欧美大学、多家医院合作紧密,开展合作研究以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研究方向:(1)医学信号及图像处理。聚焦于生物医学各种生理和图像信号的处理与信息提取,完成诊断、治疗和反馈控制等任务。(2)医学电子。聚焦于生物医学信号的采集、处理及应用系统的研究,涵盖传感技术、生物芯片、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及网络化技术。(3)系统生物与康复工程。聚焦于宏观系统到微观细胞以及分子水平上各种信号,研究干预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信号转导机制与模拟,包括生物系统、疾病发生机制、干细胞扩增定向分化、运动干预与康复治疗等。
    本学科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大连市重点实验室和985工程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辽宁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13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励多项,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出版中英文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

辽ICP备05001357号 地址:中国·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邮编:116024
版权所有: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