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栏目

    吕东

    •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 性别:男
    • 出生日期:1979-07-19
    • 毕业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学位:博士
    • 所在单位:能源与动力学院
    • 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 办公地点:能源与动力学院426房间
    • 联系方式:0411-84707190
    • 电子邮箱:ld@dlut.edu.cn

    访问量:

    开通时间:..

    最后更新时间:..

    点击次数:

    招生年份:2023

    招生类型:硕士研究生招生

    招生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

    招生专业:动力机械及工程

    招生专业备注:(主校区)能源与动力学院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一起划线。(主校区)能源与动力学院080703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按照01-05研究方向、06-07研究方向分别排序录取

    招生专业简介:动力机械及工程硕士点于1997年由内燃机和热力叶轮机械两个硕士点调整合并而成,是教育部首批硕士、博士点授予权单位,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辽宁省重点学科,是“辽宁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 “发改委中高速船用发动机基础研发平台”、 “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节能技术平台”依托单位,是学校“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员单位,中国内燃机学会混合动力技术分会的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内燃机学会碳中和联盟创始成员单位之一。
    该点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15人、高级工程师2人,其中博导22人,形成了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学术思想活跃,与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国内科研院所及企业有众多的交流合作。在内燃机领域,1970年代末提出的柴油机热预混合燃烧方式,从2000年起已成为国内外柴油机的热点研究课题。近年来提出了新型混合动力系统、低碳或无碳燃料燃烧模式、射流控制预混合压燃(JCCI)、快速混合燃烧系统、分区控制大型气体机燃烧系统、高扰动喷油嘴和柴/汽油统合发动机、低压差后处理载体、新型可变气门系统及多模式切换系统、复合热力循环、点火室直喷式汽油机等一系列新概念或新方案。开发了混合动力控制系统和研制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研制的“流控制预混合压燃燃烧系统”实现预混合压缩着火相位的主动控制,突破了预混合压缩着火相位控制的世界性难题,首次开发出了柴/汽油统合发动机原理样机和预混合压燃发动机工程样机。高扰动喷油嘴和快速混合燃烧系统已应用到多款发动机上。在大功率低碳及无碳燃料发动机燃烧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开发了气体燃料发动机异常燃烧抑制技术,燃烧系统及喷射系统优化技术。在设备与结构安全性评价及寿命预测方向,主要进行疲劳与断裂事故分析,热-流-固多物理场耦合计算分析,疲劳裂纹萌生、扩展行为规律及表征方法研究,疲劳裂纹群体演化过程再现与数值方法研究,研究成果在国际疲劳权威期刊上发表。研制的“调速器试验台”填补了国内空白,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在20家国内企业推广应用,并出口到南非和新加坡等国家,打破了发达国家企业在该技术领域的垄断,获得省、市及行业大奖等奖励。在热力叶轮机械领域,在先进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蒸汽轮机、风力涡轮机等动力装置的性能优化设计、强度与振动、复杂循环、高性能低污染燃烧室大涡模拟、基于大数据的叶轮机械热力性能在线智能诊断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拥有大流量跨音速风洞气动实验室和航空发动机轴系强度与振动实验室;特别在叶轮机械气(水)动力学、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气动设计与优化、结构强度优化及轻量化设计、高效核主泵开发以及非理想工质叶轮机械设计等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该硕士点主要学术研究及科研领域包含内燃机和叶轮机械两大类。其中①内燃机主要研究领域有(报考研究方向1-5):混合动力、低碳燃料设计、 喷雾与燃烧、排气净化、激光技术测量、内燃机CAD/CAE、内燃机振动与噪声及故障诊断、设备与结构安全性评价及寿命预测、内燃机测试与电控、催化燃烧及化学反应动力学;②叶轮机械主要研究领域有(报考研究方向6、7): 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蒸汽轮机等叶轮机械设计及气动性能优化、可靠性 、高性能气动试验等关键技术研究,叶轮机械热力性能在线监测与智能诊断,复合发电新型动力循环,计算流体力学及计算燃烧学等。近年来,该硕士点共承担国家、省、部及企事业科研项目200多项,通过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鉴定32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技进步奖20多项;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650多篇;出版专著16部;获得发明专利150余项。
    欢迎跨学科、专业考生报考该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