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性别:女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学位:博士
所在单位:人文学院
学科:传播学
办公地点:厚德楼609
联系方式:fei8821@163.com
点击次数:
招生年份:2023
招生类型:硕士研究生招生
招生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招生专业:新闻与传播
招生专业备注:本单位内按当前专业划线。本单位内按当前专业排序录取
招生专业简介: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校“双一流”建设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和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备从事新闻传播实践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技能与方法;能够胜任新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并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本专业从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往届毕业生(需脱产或半脱产)中招生,学制3年。毕业生适合于在新闻传播传统及新兴媒体、新闻出版机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及广告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媒体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新闻采编、广告及图书策划等工作。该硕士点有教授9名,副教授11名。
我校在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方面的特色有:
1、在学科定位上,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为依托。现有数字演播室、数字广播室、报纸编辑实验室、数字摄影实验室等相关实验环境和先进设备,并与国内部分广播电视台、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公司、广告公司等大型媒体建立实习基地合作关系,充分发挥理工科大学文理交融的优势,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智库的发展需求,重点建设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有特色的学科方向,目标定位于特色与交叉学科,目前形成以下重点研究方向:
(1)新媒体及融合研究:该方向主要研究新媒体发展规律、特点及应用,构建新媒体传播理论并指导新媒体传播实践,探讨传统媒体及新媒体融合发展,关注媒介融合前沿动态。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各种新媒介传播特点、传播规律及其社会应用,同时结合目前师资力量和新媒体发展趋势,形成以媒介融合、网络舆论、数据挖掘及可视化分析、数字化新闻传播效果等研究为特色的重点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学生完备的新媒体理论体系以及运用新思维、新方法科学运用新媒介的能力。该方向的教师团队有扎实的教学经验和项目研究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更开阔的专业视野、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知识转化应用能力。
(2)新闻传播实务研究:主要研究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及无纸化编辑等方面的技能方法和一般规律,并探讨传播科技发展带来的最新业务变革,发觉数据新闻采集、传播可视化等业务方面的应用。在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的新闻理念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在新闻采、写、编、评等方面的应用性知识积累以及基础性专业实务技能,同时重点培养学生在融合新闻、数据新闻、H5新闻、视频新闻以及调查性新闻等方面的新闻策划、新闻运营及新闻业务能力。该方向充分发挥业界导师和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安排学生进入主流媒体实习,加强新闻业务指导,强化学生的新闻实践技能。
(3)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研究:该方向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理论及方法,包括新闻传播发展史论、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新闻传播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及应用、新闻传播实务中的法律及伦理问题以及新闻从业者及新闻教育研究,兼顾本土化研究、前沿热点研究与跨学科研究,探索中国特色新闻传播理论体系,为传媒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咨询服务。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史观,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掌握新闻传播业的基本发展规律,能够前瞻性地把握新闻传播事业未来趋势潮流,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厚度,增强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
(4)广告及媒介营销研究:该方向主要研究广告及媒介营销相关理论与实践,侧重新媒体广告实务、中国文化与广告、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信息传达效果以及广告法规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研究。结合最新案例综合探讨各种媒介营销方式。注重对新闻传媒的数字化转型、传媒集团产业化运营、新媒介市场竞争力以及我国传媒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团队主持的部分课题成果目前已在省市各级政府决策中产生了重要作用。
2、在培养模式上,实行指导教师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强调研究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应用,加强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6个月。
3、在课程设置上,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校内教师与行(企)业专家联合授课,既充分反映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又依托学位点的学科优势,加强对学生基本研究方法、实践技能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