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特聘教授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80-03-19
毕业院校:兰州大学
学位:博士
所在单位:环境学院
学科: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办公地点:知渊楼B513
联系方式:wxin@dlut.edu.cn
电子邮箱:379165722@qq.com
个人简介Personal Profile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2020年)、国家优青(2015年),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青年科学家”奖,2025年全国“数据要素X大赛”辽宁分赛“气象服务赛道”一等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基金项目,在Bull. Amer. Meteor. Soc., ES&T、JGR-Atmos.以及The Cryosphere等大气科学以及冰冻圈科学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文章80多篇,获批多项气象相关发明专利。
1. 科研方向
(1)低空经济气象观测技术与预报预警数值模拟
(2)极端天气与冰冻圈气候变化
(3)环境大气科学(含大气污染与大气化学)
(4)人工智能与海—气相互作用
(5)大气污染溯源解析
(6)低空技术与工程(低空气象学方向,含气象仪器设备研发)
2. 学术任职
(1)IAMAS 中国委员会委员
(2)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委员会委员
(3)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
(4)北京遥感交叉技术委员会专委会委员
(5)第十四届全国气溶胶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6)《Fundamental Research》青年编委
(7)《高原气象》青年编委
(8)《气象科学》常务编委
3. 讲授课程
(1)本科通识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2)研究生必修课《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
团队成员Research Group
低空经济气象基建与人工智能大模型交叉团队
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本交叉学科导师团队聚焦低空经济气象探测技术与人工智能数值预报大模型研发,深度融合大气科学、光学工程、环境科学、海洋科学、人工智能、化学等多学科力量。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和国家气候中心等多学科平台资源,形成了覆盖低空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合作模式。如团队在大气与海洋科学交叉研究中开发了高精度海洋-大气耦合模型,用于预测海洋气象变化及其对低空飞行安全和海洋渔业的影响。在环境化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中,团队利用化学分析手段结合无人机技术开发了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在激光雷达遥感技术与大气科学交叉研究中,团队利用新型沙氏与测风激光雷达技术实现5km以内大气温湿度的全天时观测;将传统的动力气象过程与目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够精准预测低空飞行环境中的风速、风向、气压、温度等变量,还能实时更新预测模型,提供时效性更强的气象数据支持,同时该模型还具备预报预测极端降水、冰雹、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为低空飞行提供精准的气象预报和监测数据,保障低空飞行器的飞行安全,推动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