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经历

个人简介

邱继军,1976年6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8月在天津大学材料与科学工程学院获得材料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韩国国立釜山大学和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工作和学习。2019年6月,入职大连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

基于红外探测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人近年来一直以红外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专注于非制冷、光子型、铅盐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研发与创新。在不断完善现有铅盐焦平面探测芯片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突破其产业化生产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另一方面建立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共同推动其商业化运作,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与封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成本、大规模、非制冷铅盐焦平面成像系统。同时,加强红外探测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视觉、生物识别等智能感知技术的融合,开发具有变革性的红外光电产品,抢占红外技术发展制高点。

在美国工作期间,作为核心技术骨干,先后参与了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空军实验室、陆军实验室和俄克拉何马州先进科学与技术中心等资助的多个中红外探测器研发项目,累计科研经费超过250万美元,在IV-VI族铅盐材料生长、功能调控、器件结构设计与成像系统集成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或突破性的工作。我国著名红外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院士对上述工作给予了肯定。褚院士认为高性能室温中红外光电器件是红外探测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邱博士通过设备改造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基本解决了产业化生产大面积、高性能铅盐红外光敏材料过程中遇到的多个技术难题,为推动室温铅盐探测器大规模商业化运作迈出了重要一步。目前,他在中红外室温工作的硒化铅红外探测器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处于国际前列。

目前已在Crystal Growth & DesignAppl. Phys. Lett.J. Appl. Phys. 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美国专利4项,已授权1项。

此外,本人还在纳米合成技术的开发及其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方面取得过重要成果。曾主持完成过一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一项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主任青年基金和广东省-中科院省院合作项目。在Adv. Mater. J. Mater. Chem.Nanotechnology等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 50余篇(其中一作及通讯作者20 余篇),被引用1300余次。韩国授权专利1项,中国授权专利8项。


辽ICP备05001357号 地址:中国·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邮编:116024
版权所有:大连理工大学

访问量: | 最后更新时间:-- | 开通时间:--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