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s:
Indexed by:会议论文
Date of Publication:2013-09-22
Page Number:308-308
Key Words:近红外染料;黏度探针;荧光比率;荧光寿命;线粒体黏度
Abstract: 细胞内黏度在信号传递,核功能化,染色质定位,单线态氧的定位等生物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细胞内黏度的突然变化会导致相关的功能化缺陷和疾病.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制造工厂,它对癌症、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症等疾病都有着敏感的响应.线粒体黏度的降低,电子传输链活性的减弱,活性氧含量的增加,细胞色素c释放量的增加等均可以引起线粒体功能损伤.资料显示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综合症的一个早期表现就是线粒体机能障碍,而线粒体机能障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线粒体黏度的增加.Theodorakis和Suhling等小组均报道了利用分子转子来检测细胞内黏度的荧光探针.这些探针都能够检测细胞内黏度,但是无法定位到特定亚细胞器上并且检测出其黏度值.传统方法中,如果要确定线粒体的黏度值,首先通过差速离心法将细胞离心粉碎得到含有线粒体的悬浮溶液,紧接着将得到的线粒体悬浮溶液与DPH(1,6-二苯基1-1,3,5-己三烯)进行孵育,使用荧光偏振显微镜测其荧光偏振度的变化值.最后,通过公式计算得到线粒体黏度的数值.很不幸的是,这种传统方法需要将线粒体在细胞中离心分离出来,且不能够实时的监测活细胞内线粒体的黏度.目前,对于监测活细胞内亚细胞器黏度的荧光探针还很少见,而通过比率荧光和荧光寿命两种模式同时监测线粒体黏度的荧光探针更为稀少,因此研究和开发出能够具有双光子性能,通过双种模式同时监测线粒体黏度的荧光探针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