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 (教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性别:男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博士

所在单位:电气工程学院

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办公地点:大连理工大学凌水主校区,海映楼509室

联系方式:大连市凌工路2号 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116024

电子邮箱:wdli@dlut.edu.cn

研究领域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理论与应用技术、电力市场理论与应用和电力系统运行信息显示等,特别是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等)并网后电力系统能量平衡调度、智能电网运行分析与控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网公司重点研究课题、区域电网公司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研究工作,内容涵盖:电力市场下输电损耗分摊、大规模风电并网后的电网调度、互联电网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研制、电力系统运行信息显示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约80余篇被SCI和EI检索,授权专利近20项,主持研究的成果曾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东北电网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术贡献

1)有功功率平衡运行控制及其性能评价

在适应大规模风电并网的机组组合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月度-短期机组组合协调优化方法,及相应的基于风电场景、计及短期协调效益的两阶段月度机组组合模型,通过将火电机组动态分为月度启停优化群及短期启停优化群,少量机组参与短期启停优化,可保证以较低的调度成本应对风电功率长时间尺度的不可预测性;而在短期机组组合研究中,将传统的短期机组组合拓展为三级,设计了协调制定策略及相应的确定性模型,通过旋转备用的协调优化配置,可实现经济性与可靠性之间的协调;

在自动发电控制策略研究中,提出基于频率偏差预期的AGC总量的确定及计算方法,依据CPS考核目标获取ACE偏置分量,可保证在频差符号预测失效的情况下CPS指标仍可维持合格水平,在保证CPS考核的同时,显著降低机组调节次数;采用曲线追踪方式,构建了基于AGC机组模型预测的功率分配算法,既可利用简单的二次规划模型计入AGC机组功率输出动态响应特性,实现调节的快速与准确,又可以综合考虑相关时间尺度内连续控制目标和约束条件,以保证连续调节中的控制性能储备,从而实现前述“瞻前顾后”的控制效果;

在系统运行仿真系统研制方面,提出了适合互联电网有功功率平衡控制及其相关研究的仿真系统,以能量守恒定律与刚体转动动能方程为基础,使用中心频率模型以及基于设备外部特性参数的仿真模块,既可避免传统仿真中使用传统的机电暂态模型所带来的需求参数众多、采集困难的问题,又能提高仿真效率、显著缩短仿真时间;

提出了适合于我国电网运行现状的互联电网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标准新构架,即,由频率合格标准、频率越限标准和无意交换电量标准的三标准构架;三个标准相互配合,可保证运行频率在全时间尺度满足频率合格要求,符合我国国情,既可达到提高频率质量的目标,又可解决调度员进行控制时“疲于奔命”且劳而无功、调节效果不佳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可引导控制区域审时度势、将功补过,充分发挥互联电网相互支援、优势互补的功效。

2)电力市场理论与应用

在输电损耗分摊问题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线路功率损耗分配原则,和基于该原则的潮流追踪迭代算法;基于正交投影,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电路理论的支路损耗分摊方法,并利用正交投影概念对一种已有分摊原则的物理意义进行了合理解释;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间电气距离对电力系统进行分区来计入节点间电气距离的潮流追踪损耗分摊方法,既保持了潮流追踪法分摊结果不会为负数的特点,又能够较好体现节点在网络中电气位置对损耗分摊的影响。这些系统的研究成果,可为输电损耗分摊提供理论依据。

针对日前市场中的双边交易,提出了一种基于潮流变化量的阻塞成本分方法,根据交易功率总量进行阻塞成本分配的结果,能够较为合理地反映交易引起阻塞的责任,可为日前市场的阻塞费用结算提供理论依据。

首次从发电商只具有有限理性这个符合实际的角度,对其竞价决策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地研究,建立了符合有限理性的竞价决策模型,通过分析发电商源于有限理性的决策特性,解释了理性分析无法解释的市场现象,可为发电商构造竞价决策和监管机构改进市场结构和运营规则提供有益的参考。

3)电力系统运行信息显示

提出了关联多屏显示的新概念,对关联多屏显示的重要属性—关联关系进行了分析,共归纳出对象相关、信息相关、继承相关以及完全相关等四类,分析了关联多屏显示的硬件配置和软件实现方式。

基于所提出的关联多屏显示技术,给出了信息自适应显示的概念;基于对其内涵的深入剖析,提出了电力系统运行信息自适应显示系统的模型,并对其研究内容做了阐述;指出应该依托最新计算机软硬件与网络通信技术,合理整合现有输入与输出技术,运用现有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理论,开展自适应显示技术研究,应充分融合现有的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分析与信息显示研究成果,开展主题展示内容设计,为自适应显示提供手段和内容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