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性别:男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学位:博士
所在单位:人文学院
学科:历史学. 新闻学
个人简介Personal Profile
成长经历。2000年中考,由合肥四十五中以695分(满分765分含体育15分)进入合肥一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母校)。2003年高考,携笔从戎,入学入伍,到复旦大学武警班,一边军政训练,一边主修新闻、辅修经济。后因伤病退役,决心沉潜学术,治近代史报国。保研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由刘凤云及朱浒老师指导,以“《申报》视野中的甲午战争”(105450字)获硕士学位。后师从新闻史学泰斗、荣誉一级教授(相当于院士)方汉奇先生,撰有“《申报》视野中的晚清军事”博士学位论文(409967字)。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时,着重探索新闻史学理论和计量新闻史学。2018年到大连理工大学工作,讲授历史文化课,并继续研究晚清主要汉语报刊(1861-1895年)。
教研相辅。①内涵方面。新闻媒体的背后是社会历史文化。把中西体用之间的辩证奥义讲好的历史文化课,会用到许多深入浅出的表征,例如观念的普及、语言的流变、词汇的新生,等等。这些表征或符号,多能通过近代报刊呈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报刊就是研究社会历史文化,讲好历史文化课也能有益于研究报刊。②启发方面。把面向理工科大学生的历史文化课讲好,相当于办深入浅出的科普报刊,与新闻史上的“开民智”不无联系。课程涉及的语言文字、社会风俗、道德信仰、精神力量、经世致用、品三国、品清史等模块,几乎都串联着古今与知行。在象牙塔中仰望星空的教学初心,恰好充盈了历史文化的现实观照,为展开研究带来了广泛的思维触角。
学术情怀。①“为学贵自僻”。学术交流不能代替潜心问学,学术圈子不能充斥人情世故,学术发表不能搞成资源交换。近年来常闭关求索,勉力突破瓶颈。目前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所有学术作品,均为独立作者。②“为往圣继绝学”。其一,授业恩师方先生的治史方法是由碎而通的循序渐进法。其要义是论从史出,杜绝游谈无根。渡过“通”之前的“碎”是清苦的学术独攀期,但又是超越“碎”所不能回避的。而到“通”之喜乐,亦乃学术之真味。其二,方先生的治学关键在辛亥革命前的报刊史。因有文字门槛,难会难精。而这也是双刃剑。自上海开埠至辛亥革命的晚清七十年,是主要汉语报刊由发轫而繁荣进而深刻与社会政治文化交织的一段时期,亦是报刊报人报界这些媒介本体走向成熟的时期,是新闻史研究“打样”的关键时期。甚至可以说,研究好这段时期,是新闻史学最重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