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个人简况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助理、智慧人居研究中心主任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大连理工大学工学博士
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
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策划与后评估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交通综合规划与开发(TOD)专业委员会专家
全国高校建艺联盟(AAA)秘书长
科研与教学简况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设计、建筑策划、TOD与地下空间
主讲课程:城市设计(辽宁省一流课程)、建筑策划学、房屋建筑学(辽宁省一流课程)
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5项、教学项目11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50余篇,省级建言采纳1项
完成大连胜利桥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大连国际邮轮客运中心前期策划与概念设计等大连市重点工程项目
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
指导学生在霍普杯、WUPENICITY城市设计国际竞赛等高水平竞赛中获奖多项
代表论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大连市既有铁路专用线改造更新研究[J]. 城市交通, 2024, 22(3): 1-9,17.
步行空间系统导控的核心目标与国际经验——以新加坡为例[J]. 新建筑, 2022, (3): 140-145.
地铁枢纽站域步行网络的建构原则与策略[J]. 国际城市规划, 2021, 36(3): 91-99.
轨交枢纽站域步行系统发展的模式、逻辑与机制——基于三个亚洲案例的比较研究[J]. 国际城市规划, 2020, 35(1): 88-95.
“站城一体开发”模式下轨道交通枢纽公共空间系统构成与特征——以大阪-梅田枢纽为例[J]. 新建筑, 2017(6): 142-146.
地铁枢纽站步行影响域与客流动线研究——以大连地铁西安路站为例[J]. 建筑学报, 2017(S1): 22-27.
论集群式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共生理念[J]. 建筑学报, 2009(S2): 27-29.
大连城市微观环境设计品质对步行行为的影响[J]. 新建筑, 2019(5): 97-101.
时空间视角下的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研究——以日本大型轨道交通站地下步行系统为例[J]. 新建筑, 2018(3): 30-35.
健康城市环境测度方法与尺度的差异性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20(4): 36-42.
商服型地铁站域可步行性评价研究——以大连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 35(5): 100-108.
面向可持续更新的城市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C]. 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哈尔滨, 2021.10: 402-404.
空间·场景·规则:进阶式长周期城市设计教学模式探讨[C]. 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广州, 2018: 469-472.
“建筑+结构”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探索与实践[C]. 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深圳, 2017: 106-109.
建筑设计课程“适应性教学链条”的建构与实践——以大连理工大学三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为例[C]. 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合肥, 2016: 299-302.
两岸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比较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和东海大学为例[C]. 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大连, 2014: 94-96.
研究方向
城市更新与设计方向:TOD理论与实践、步行空间与行为、韧性城市形态、计算性城市设计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复杂公共建筑策划与设计、既有建筑改造、人工智能辅助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