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冬晗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89-11-30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学位:博士

所在单位:光电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学科:光学工程.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电子邮箱:madonghan@dlut.edu.cn

扫描关注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科学研究
  • 生命科学的发展总是与显微成像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受限于光学衍射特性,传统远场荧光显微镜的分辨率止步于250 nm,阻碍了人们在更为精细的尺度上理解细胞的功能、相互作用和动力学特性。超分辨荧光显微技术通过有针对性或随机的分子转换机制,突破了这一限制,使得人们能够在纳米量级的分辨率下观察细胞和生物分子,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由于这一突破,该技术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单分子定位显微镜是该技术的典型代表,在这一方法中,使用光子可转换的染料或荧光蛋白对生物样品进行染色,在特定的光照条件下,分子以稀疏的密度随机发光,显微镜探测到的点扩散函数可视为来自一个个孤立的分子;对这些点扩散函数进行定位,就能够获得对应分子的位置,再将所有位置叠加起来,就可以重建出生物结构的超分辨图像。目前,单分子定位显微镜针对厚度为20 μm以内的生物样品可以实现横向20 nm、轴向50 nm的分辨率,相比于传统的荧光显微镜,分辨率提升了一个数量级。然而,迄今为止,单分子定位显微镜在生命科学领域仍未得到广泛应用,这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第一,当成像深度较大(如超过50 μm)时,样品内部复杂的生物和光学环境会引起点扩散函数的畸变,从而使得单分子携带的轴向定位信息严重缺失,轴向定位精度迅速恶化,导致重建结果出现伪影。第二,要实现荧光分子的随机发光,照明强度需要达到1 – 10 kW/cm2,当照明视场口径为200 μm时,需要约6 W的激光出射功率,对激光器要求较高。第三,单分子定位显微镜要求荧光染料具有随机发光特性,且不易荧光漂白,许多性能最适用的染料如AF647、CF660C等,发射光谱都集中在红外光波段,不易区分。因此,现阶段单分子定位显微镜仅局限于分辨常规出现的小尺度单色结构。对于同时需要大空间尺度和高分辨率的生物研究,或者观察大量细胞中的稀有特征,或者观察多种结构的分布和关联,单分子定位显微镜仍面临较多挑战。

    本人致力于研发基于单分子定位的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包括搭建超分辨显微成像平台、开发单分子定位算法、开发新型荧光探针等。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