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任职 : 无
性别:男
毕业院校: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博士
所在单位: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
学科:固体力学. 工程力学. 计算力学
办公地点:力学系楼408房间
电子邮箱:wangyq@dlut.edu.cn
个人简介Personal Profile
教授、博导,中共党员,国家级青年人才,工程力学系副主任、大工计算力学研究所所长
国家级青年人才、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曾先后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香港科技大学(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丹麦技术大学(Denmark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等海外著名高校和顶级科研团队从事研究工作。2019年入职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任副教授,2021年破格晋升教授。主持国家级/省部级/一般纵向项目 4 项,主持多项企业合作课题,并参研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现任辽宁省力学学会理事。
课题组面向空天结构、医工交叉等前沿领域,微软微结构超材料设计、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点阵超结构前沿应用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包括:
1. 结构拓扑优化理论与方法:拓扑优化基于计算力学方法、结合数学规划理论寻找最佳材料分布与传力路径,已成为驱动结构设计创新的重要工具。团队提出了有严格物理意义的独立点密度插值拓扑优化方法,打破了优化结果高度依赖网格形状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多材料水平集模型,实现了多材料边界与界面演变的精确表征与追踪。
2. 微结构超材料设计与制备:团队设计了多种富有想象力和深刻力学内涵的新型人工微结构超材料,包括:(1)旋转对称准周期微结构,等效刚度可达解析数学最大理论极限;(2)多层级各向同性刚度微结构;(3)三维手性负泊松比微结构;(4)压扭双稳态微结构,不施加载荷状态下具备两种稳定平衡态。还利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高质量地制备了多种微结构超材料。
3. 点阵超结构前沿应用:团队利用点阵超结构开辟的广阔设计空间,完成了:(1)点阵管道爬行软体机器人,确保深海柔性管道在油气不停输作业下的全时段、自动化健康检测;(2)拉胀剪纸超材料柔性显示屏,实现在单向大拉伸应变(>70%拉伸应变)下无失真的图像显示;(3)含曲边蜂窝的夹层板结构,使传统航天舵翼结构在高温载荷下的热屈曲强度提高30%以上。
团队已在《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Advanced Science》、《Materials & Design》、《ACS Applied Mechanics and Interfaces》等国际专业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包括高被引论文、期刊封面论文等,已被引用 2500 余次(篇均70余次),H-index = 23。研究成果获国内外多位院士和业内著名学者的实质性、高度正面评价,曾受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20余次。获批/申报国际/国内发明专利 11 项、软件著作权1项。
主讲“计算结构力学”(中白力学本科专业必修课,全英文授课)、“有限元与数值方法”(力学系研究生专业必修课)、“CAD/CAE软件系统”(力学本科专业选修课)。作为副主编(第二完成人),编写《计算结构力学(第二版)》,入选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本科规划教材。指导研究生获第四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022);2024年“第五届超材料大赛”一等奖等科创比赛佳绩。指导研究生获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2人)。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 项;基本科研业务费理科基础科研专题优秀本科生项目 1 项。
团队现有博士后 1 人(合作培养)、在读博士生5人(2025年9月)、在读硕士生 10人。
欢迎力学、机械、计算机、材料等相关专业同学报考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意向的同学可以发送邮件或添加微信,具体咨询课题组待遇和研究方向等。
Email: wangyq@dlut.edu.cn(王毅强)
微信号:yqwang2018(王毅强)
办公室:工程力学系楼408房间
实验室:工程力学系楼101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