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  登录  English 
黄明亮
点赞: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性别: 男

毕业院校: 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 博士

所在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科: 材料学. 功能材料化学与化工. 化学工程

办公地点: 材料楼330办公室

联系方式: 0411-84706595

电子邮箱: huang@dlut.edu.cn

手机版

访问量:

开通时间: ..

最后更新时间: ..

当前位置: 黄明亮 >> 科学研究 >> 论文成果
Cu/Sn-58Bi/Ni焊点液-固电迁移下Cu和Ni的交互作用

点击次数:

论文类型: 期刊论文

发表时间: 2015-04-15

发表刊物: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收录刊物: CSCD、PKU、ISTIC、EI、Scopus

卷号: 25

期号: 4

页面范围: 967-974

ISSN号: 1004-0609

关键字: 液-固电迁移;交互作用;Cu/Sn-58Bi/Ni焊点;界面反应;金属间化合物

摘要: 采用浸焊方法制备 Cu/Sn-58Bi/Ni 线性焊点,研究5×103 A/cm2、170℃条件下液?固电迁移对Cu/Sn-58Bi/Ni 线性焊点 Cu、Ni 交互作用以及界面反应的影响。无论电流方向如何,在液?固电迁移过程中焊点均表现为“极性效应”,即阳极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持续生长变厚,且一直厚于阴极界面的IMC。电迁移显著加快了Cu、Ni原子的交互作用。当电子由Ni流向Cu时,在化学势梯度和电子风力的耦合作用下,Ni原子扩散至阳极Cu侧参与界面反应生成(Cu,Ni)6Sn5类型IMC,同时一定量的Cu原子能够逆电子风扩散到Ni侧,参与界面反应生成(Cu,Ni)6Sn5类型IMC;当电子由Cu流向Ni时,大量的Cu原子扩散至Ni侧,并参与界面反应生成(Cu,Ni)6Sn5类型IMC,然而,Ni原子在逆电子风条件下无法扩散至Cu侧,从而使阴极Cu侧界面始终为Cu6Sn5类型IMC。此外,无论电流方向如何,焊点内都没有出现Bi的聚集。

辽ICP备05001357号 地址:中国·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邮编:116024
版权所有: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