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性别: 男
毕业院校: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学位: 博士
所在单位: 水利工程系
办公地点: 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联系方式: 84708520转8403
电子邮箱: chongweizhang@dlut.edu.cn
开通时间: ..
最后更新时间: ..
发布时间: 2022-01-07 点击次数:
张萌稞(学号:32106287) 2022年1月6日
《海洋工程水动力学及数值模拟》这门课由张崇伟老师和宁德志两位老师主讲。张老师主讲的内容为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张老师的授课内容主要偏重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理解,抛弃传统的教条,对课程中涉及的理论内容追根溯源,深入挖掘不同的公式或者观察到的现象背后的真正内涵。宁老师部分的授课内容主要讲解包括宁老师及其学生在内的科研经历与经验,这部分内容更加生动,从案例入手,讲解不同研究者的思路与方法,对于我们研一的学生而言,宁老师及其学生的研究经历的借鉴意义十分重要。我在修习了这门课之后,有如下心得,记录在此。
张老师主讲水动力学部分涉及流体力学的相关知识,而流体力学是所有海洋工程相关从业者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这门学科涉及到海洋工程相关研究的方方面面,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张老师的讲解下,我发现我过去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存在片面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我的学习是功利性质的学习,而非学习本质。往往学习的目的成为了解决一道题目,而非解决一类问题,或者发现事物的本质,致知而不格物,脱离其本质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
简单一个例子,波浪到底是如何传播的?这是张老师课堂上的问题。这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书本论文中随处可见的概念,然而我们却没有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理,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同学说因风而起,然而风这个现象和概念又从何而来?我上网查了查,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有的提到了引力的作用,又有的从微观角度看说是表面张力的作用等等,不一而足。在课上,张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他的答案,从太阳直射角度不同造成地表温度差开始,到温差引起近地面和高空空气对流从而造成不同纬度气压差,最后到气压差引起液面高差,从而产生波浪。这是完整的对一件事物的发展从起源到结果的表述,是我们学习新事物应有的过程,是中国古人追求的格物致知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论在张老师和宁老师的部分都有所体现,在学习水动力学的理论时,就应当注意到,每个算式都不仅仅是数字符号的叠加,而其背后的适用的条件,所描述的现象或者代表的内涵与规律等等才是值得学习的。
据此,我又重新审视了部分本科时期所学到的理论内容,往往有的只是以结论的形式存在于我的脑海,从未经过思考,因此在上完本学期《海洋工程水动力学及数值模拟》课程后,我希望以后存在于我记忆中的知识都是经过我自己思考而后接受的,而不是强行灌输后的结果。比如除了上述波浪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还有一些问题我曾经自认为了然但并未完全掌握。
仅仅是张老师在课堂上谈及的一个概念,其背后包含的知识量就远远超过我本以为的量,而这仅仅是流体力学中皮毛的皮毛。由此,我不由得发出赞叹!张老师所讲的水动力学,或者说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是对人类所做出的反映与还原事物真相的所能做出的最大程度的努力,为了能够了解复杂的事物,人们抽丝剥茧,层层假设,再加以复杂的计算,一个简单的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数学原理庞大到令人难以想象,而这也就是我这样的理科生所追求的境界,包括宁老师所讲的案例在内,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利用人类所能利用起来的所有数学工具,尽可能的接近事物最真实的样子,每一次我们在对事物的模拟过程中有了一丝一毫的进步,那也就意味那些费尽人力物力的工程项目有了更多的成本方面以及安全方面的保障。
这门课所讲的并不是如其他理论课程那样细致入微的理论推理,而是一个个从理论到具体实践的完整的案例及其背后的思考脉络,我想这门课的目的就在于为我们搭建一座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让我们在进一步继续我们的工作之前,能够有这样一次机会,毫无成本的,不用担心失败的感受一次完整的从理论积累到得出结论的科研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各位老师、师兄师姐们是如何在已有的理论上创新,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数学模型,并将结论还原回到现实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这其实就是我所理解的科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逼近事物真相,甚至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人类文明,代表人类探索自然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