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性别: 男
毕业院校: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学位: 博士
所在单位: 水利工程系
办公地点: 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联系方式: 84708520转8403
电子邮箱: chongweizhang@dlut.edu.cn
开通时间: ..
最后更新时间: ..
发布时间: 2025-01-06 点击次数:
随着最后一堂课的下课铃声响起,海洋工程水动力学及数值模拟方法这门课程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这段充实的学习时光里,我从张老师和宁老师的课堂中学习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故在此记录一下自己的收获与心得。
张老师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授课通俗易懂。复杂晦涩的理论知识在老师的讲解下,变得鲜活而易于理解。无论是抽象的概念还是繁琐的公式,张老师总能巧妙地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类比,将那些原本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知识拉到我们身边,使其清晰明了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在课程初期张老师就可以用比较生活化的语言来介绍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的知识,这和我之前上的课程是不同的。以往很多老师上课时都会用较为专业的词句来讲课,这样不仅晦涩难懂,学生听不懂老师讲的什么意思,而且还会丧失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对以后的发展十分不利。有句话说得好真正的大师都是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复合的问题拆解化,让一个刚入门的也能领略本质的东西,这也就是说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还记得张老师在讲解波浪产生的时后,从太阳直射角度不同造成地表温差开始,到温差引起空气的流动,最后到风的流动造成气压不用引起水的上下起伏从而引起波浪的产生。张老师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大家都听懂。这种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率,让我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扎实地掌握了课程内容,为我们后续的学习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张老师的课上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张老师把波浪比作人生,在每个人的开始阶段,都可以比作一个1-2cm小波,我们都十分羡慕能够到达岸边的大波,因为最终游向岸边的只能是大波,在到达岸边的过程中所有在游向岸边的过程中小浪会被逐渐淘汰,但是我们不要放弃前进的脚步,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一天进步一点点,一天涨几毫米终究也会张成大波驶向岸边。张老师的课堂不但教会我们专业的知识,还教会了我们人生的哲理,课后能够引发同学们的深度思考。老师的课堂中处处蕴含着人生哲理。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每一次案例的分析,都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本身,而是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上。老师用朴实而深刻的话语,将这些人生智慧告诉我们。这让我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塑造品格、提升修养,学会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我在张老师的课堂上不仅学到了专业的知识,更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教书育人可谓如此。
宁老师则是在课上分享了自己曾经的求学经历,老师讲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中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凭借着对知识的炽热渴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步攀登学术高峰的历程。那些日夜的刻苦钻研,面对学术困难时的冥思苦想,以及在学术研究中不断突破困境的勇气,都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宁老师的这些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也让我反思自己过往对待学习的态度,意识到曾经的懈怠和轻易放弃是多么的不应该。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有困难它也只是暂时的,只我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也一定能够跨越重重障碍。老师的求学经历也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他用亲身实践向我们证明了努力的无限可能,使我不再满足于平庸的学习状态,而是渴望像老师一样,在学术的海洋中奋勇探索,不怕困难,敢于挑战。
总而言之,伴随着课程的结束,这门课真的让我收获满满,心中满是对张老师和宁老师的不舍与感恩。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不仅学习到了一些知识,而且也得到了科研上的一些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思维上的升华。在以后,我也会不断地学习有关海洋动力学和数值模拟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在这个专业的综合能力。我知道以后的路还长,但这两位老师就像两盏明灯,会一直照着我往前走。我会努力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里,把那些人生道理记在心里,让自己变得更好,不辜负这段学习时光,去拥抱未来的生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勇敢地面对。